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SMG)在媒资管理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及互联网技术,形成了一个具备自动编目、媒资百科、知识图谱、自动主题推荐等功能的“新型广播电视媒资生产管理平台”。该平台帮助SMG 实现媒资内容衍生产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使其从传统档案管理型媒资向生产服务型媒资转变。【关键词】人工智能,媒资管理,自动编目,知识图谱,隐性水印0 引言媒体资产管理的概念从提出至今已经数十年,传统广播电视媒资管理理念及系统构建如今已非常成熟。但是,在传统的构建理念下,广播电视媒资系统长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痛点,严重制约了系统的使用效能:第一,传统广播电视媒资的海量内容长期沉淀于系统中,缺乏内容产品的深度开发,从而造成媒资素材使用效率整体低下;第二,传统媒资管理通常自成封闭体系,缺少与外部实时资讯的联动,对于新媒体时代的节目内容快速生产模式缺乏有效响应;第三,基于人工编目的元数据生产模式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主观性强,无法满足全媒体资讯的大规模、快速生产需要。SMG 基于AI 的媒资内容管理平台是传统广电行业在AI技术应用上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在媒资管理各主要业务流程中引入人工智能及互联网技术,构建起一个具备自动编目、媒资百科、知识图谱[1]、自动主题推荐等功能的“新型广播电视媒资生产管理平台”。该平台帮助SMG 实现了媒资内容衍生产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有效解决了传统媒资管理中的长期缺陷,使SMG 得以从传统档案管理型媒资向生产服务型媒资转变。1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1 总体架构设计基于AI 的媒资内容管理平台通过综合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最新IT 技术对现有媒资管理业务进行重新定义,对系统的性能和未来的横向扩展性具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系统部署方案不利于大规模业务数据计算或者业务的快速扩展。因此,在系统设计中,通过SMG 自主构建的IT 基础资源平台作为系统的底层技术架构平台,发挥该平台在计算弹性、资源扩展性等方面的系统优势,对IaaS、PaaS、SaaS 层的资源服务进行统一设计,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符合现在及将来业务拓展需求的高标准的基于AI 技术的广播电视媒资生产管理平台,如图1 所示。1.2 业务流程设计系统以媒资智能检索为核心,提供了互联互通回调、自动编目、媒资百科生产、自动水印、维权检测、专栏专题等主要业务功能,分别面向SMG 全台记者编辑和媒资管理部门用户,为他们提供不同业务场景下的各项具体功能,如图2 所示。1. 媒资智能检索媒资智能检索是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主要提供记者编辑对SMG 各系统中的节目内容、素材、媒资词条、节目介质等进行统一的检索和展现。用户通过系统提供的全文检索框实现对节目资料的统一检索,检索结果可根据需要进行分类展示,并且结合知识图谱功能,对检索结果中的相关词条以及词条的知识图谱进行展示,从而向用户提供基于媒资内容的智能推荐。针对检索的内容如果有视频信息用户可以提出回调申请,回调流程在媒资各业务系统中最终实现。2. 互联互通回调为了满足媒体管理中的素材一站式回调需求,在确保系统安全性的前提下,项目组设计了符合广播电视媒资管理特点的互联互通传输系统,在基于AI 技术的广播电视媒资生产管理平台的指挥调度下,利用安全传输网关,将各媒资系统的节目文件传输到相应的目的地(各制作系统及办公网公共存储)。3. 自动编目管理系统在设计中,通过使用语音识别、OCR 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媒资内容进行快速、自动编目。对于一些画面、声音质量较好的节目素材,尤其是批量的时长较长的节目素材,可实现超远人工的高效、全面的信息编目。同时,由于系统设计时将自动编目数据和人工编目数据并存于媒资数据库中,在资料检索时可同时进行检索和展现,一方面丰富了系统的检索内容,另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全文检索的准确度和素材的召回率。4. 媒资百科生产项目通过构建基于媒资素材的媒资百科体系,将媒资素材层级的编目标注进一步提升至主题层级的知识加工,并且在媒资百科生产流程中引入了互联网热点关联分析、一键生成知识图谱等创新功能,从而使媒资百科生产模式向半自动化的批量化生产发展,大幅提升了主题知识加工的效率和准确度。5. 自动水印管理平台融合了最新的视频水印技术,主要应用于对视音频等数字内容产品的版权提供保护。针对高码内容资源,加入隐性水印,记录版权所属、分发渠道等信息,视频经压缩,调色,缩放,剪辑、转码等操作后仍旧能够准确无误提取出其中的水印信息,达到版权追溯效果;针对低码内容资源的下载,加入显性术印,方便地实现新媒体发布的同时对盗版行为起到警示作用。两种水印保护措施相互配合,为全媒体覆盖的版权保护和盗版跟踪提供了有效的手段6. 维权监测自动检测模块将基于现有的版权维护流程,将人工记录和归档方式,转换成高效的电子化操作。通过SMG 维权管理子系统设计将通过互联网,与律所、监测方多方合作完成对版权资产的维权保护,并将信息与媒资版权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展现。同时,利用隐性水印的解码,实现对已加嵌隐性水印的珍贵素材进行版权检测,确认素材的版权所属、素材的流出途径等。2 关键技术与创新2.1 媒资百科及知识图谱SMG 基于AI 的媒资内容管理平台在广播电视媒资管理领域,首创了媒资百科、知识图谱等媒体内容产品,并实现大规模半自动化生产。具体实现上,通过智能语义分析和关联技术完成音视频资源的快速聚合,形成媒资百科,并在媒资百科生产过程中自动采集互联网知识数据,对不同来源数据的结构化处理,提取实体信息,并通过算法计算实体间的关联关系,最终生成媒资知识图谱。AI 技术的运用,更是将媒资百科生产从纯人工生产方式向半自动化生产转变,提升了生产效率,快速扩充SMG 媒资百科词条数据,为终端节目制作提供基于媒体内容资源的知识服务。2.2 自适应嵌入强度的视频隐性水印技术基于改进的DT-CWT 算法[2],自主研发隐性水印技术,利用图像处理,密码学和计算机技术对视频进行分帧处理,通过变化域的嵌入保证了水印的安全性,同时利用人眼不敏感的第三层高频子带嵌入保证了水印的隐蔽性,进而较少地损失了视频的质量。同时,嵌入的水印有较好的鲁棒性,可以抗多种视频编码格式的转码,以及视频码率的压缩,画面的调色和裁剪等,为全媒体覆盖的版权保护和盗版跟踪提供了有效的手段。2.3 基于人工智能的媒资素材智能编目平台利用AI 识别技术所架构的智能媒资编目系统年产量可达3 万小时,大幅降低了媒资编目的人力成本。同时,系统将自动编目结果与媒资素材检索、媒资主题推荐等业务流程相结合,进一步为记者编辑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媒资服务。在智能媒资编目的具体实现过程中,我们将每台设备、每个应用模块都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即:只要确保应用模块基本属性一致,可由不同的程序开发语言或第三方应用替换,随时更换所需的应用模块。这种应用模块的标准化构建技术理念,对于今后自动编目功能的扩展、技术更新提供了充分的空间。2.4 高性能分布式全文检索系统由于系统涉及SMG全台广播电视媒资内容的生产和调用,对实时检索能力和容错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项目组以Solr和Zookeeper 为核心,构建了一组完整的分布式全文检索系统,以确保检索性能。针对媒资内容多层级、多系统来源的特点,项目组分别从排序策略、分词器、词库更新等多个维度对检索系统进行整体调优: (1) 在排序策略上,通过使用Solr的edismax实现的方法,构建自定义评分器,优化boost 评分。(2)采用针对Lucene 全文检索优化的查询分析器IKQueryParser,采用歧义分析算法优化查询关键字的搜索排列组合,从而极大提高检索的命中率。(3)集中管理词库文件,在各个Solr 节点,定时从数据库或缓存里读取并更新(在IKAnalyzer 源码的Dictionary 类中进行更新),从而保证整个检索集群只需维持一份词库文件,而且可以支持结合本地词库+ 数据库的方式一起工作,为分词词库的扩展提供了可行性。3 实际效益基于AI 技术的广播电视媒资生产管理平台汇聚了SMG百万小时的媒体内容资产信息,面向SMG 全台用户,覆盖传统和新媒体节目制作,提供了一站式媒资生产管理服务:一方面,系统提供的基于AI 技术的智能编目已用于大批量素材的日常编目工作,年节约编目成本约600 万元,同时还被应用至唱词翻译、场记速记等节目生产领域,产生了额外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系统所提供的自动水印方案,为SMG 新媒体节目分发和素材交易提供了有效的版权保护手段。平台上线运行以来先后支撑了博鳌亚洲论坛峰会、改革开放40 年等重大宣传报道任务,发挥了突出的作用。4 结束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于传统广播电视内容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关键在于解决技术创新与业务流程的适配,从而带动业务模式的变革与创新。SMG 在媒资管理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及互联网技术,形成了一个具备自动编目、媒资百科、知识图谱、自动主题推荐等功能的“新型广播电视媒资生产管理平台”。该平台帮助SMG 实现媒资内容衍生产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使其从传统档案管理型媒资向生产服务型媒资转变。平台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广播电视媒资生产管理实际业务相结合,实现了降本增效,提升了服务水平,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广电行业成功应用的范例。同时,通过自主研发的隐性水印技术,首次在行业内实现节目素材版权的追踪保护,对于完善我国自主创新的数字版权管理生态体系也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近日,工信部、中宣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百城千屏”超高清视频落地推广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随着活动的逐步推进,将会有更多超高清大屏矗立在全国各大城市地标,众多优质超高清4K/8K视频内容通过大屏进行展播,一场视觉盛宴就要来临。IHAIBI(海比)做为百城千屏的头部公司,扎根城市屏联播系统多年,目前拥有城市大屏联播系统、城市公交联播系统、城市楼宇联播系统、城市出租车顶灯联播系统等智慧城市中的城市智屏联播。公共大屏是普及超高清视频的一扇窗超高清视频是继视频数字化、高清化之后的新一轮重大技术革新,能够给观看者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加快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驱动以视频为核心的行业智能化转型、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今年5月9日,“百城千屏”8K超高清视频落地推广活动在2021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上正式启动。而早在2019年2月,工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部门就联合印发了《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计划到2022年,我国超高清视频用户数达到2亿,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超过4万亿元。据了解,本次“百城千屏”超高清视频落地推广活动,以“点亮百城千屏,炫彩超清视界”为主题,支持有条件的城市设立超高清公共大屏,通过展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建设、北京冬奥会、文化旅游等优质超高清4K/8K内容,弘扬民族精神,呈现中国文化,提升超高清视频产业的渗透性。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温晓君向《中国电子报》记者介绍了开展“百城千屏”活动的两个背景。首先是8K技术验证和应用加速落地。按照《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中“4K先行、兼顾8K”的总体技术路线,一批国产8K摄像机、监视器、编码器、5G转播车等设备验证成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通了8K超高清试验频道(为期1个半月),对2021年春晚等进行了8K直播,正在加速推动8K正式频道上线开播。其次,重大活动为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超高清视频的主要应用场景为“4K进家庭,8K进公共场所”,而公共场所大屏能够更好地展现8K视频的画质优势。通过在多个城市设立公共8K大屏,展播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及其他优秀8K内容,推动8K终端普及,丰富8K内容供给,带动超高清视频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温晓君表示,通过开展“百城千屏”活动,一是可以普及公众对超高清视频的认知。以内容展示带动音视频全产业链条向8K迭代,释放夜经济、网红经济内需活力,繁荣消费市场。二是可以丰富8K内容供给。打造超高清视频标志性商业应用样板,形成运营模式并复制推广。三是可以推动HDR高动态范围、AVS视频编码等自主标准应用与迭代,形成端到端技术标准体系,打造产业竞争制高点。加速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需各方一起发力根据《通知》,“百城千屏”超高清视频落地推广活动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联动、提速发展原则,发挥超高清视频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主体作用,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新模式,丰富应用场景,深入推动信息消费全面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完善产业链,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环境,加速推动超高清视频在多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今年6月份,在工信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上,《“百城千屏”首批公共大屏接入候选名录》公布,包含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惠州、成都、重庆、杭州、无锡、宁波、贵州、遵义、昆明、长沙、武汉、福州、郑州、呼和浩特、沈阳、哈尔滨等20个城市的28个公共大屏。同时,22家8K LED显示屏制作商名录也被公布。据悉,四川作为全国超高清视频产业链最全的省份,早已率先开启了在城市重要商圈、网红地标、文化场馆等建设超高清户外大屏的探索,以更好地把握超高清视频技术代际演进战略机遇,推动超高清视频内容建设和终端普及。四川省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秘书长王越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四川省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为响应六部委发出的“百城千屏”活动,在四川省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拟开展四川省内“十城百屏”8K超高清视频落地推广活动,后续将在成都、绵阳、德阳、眉山等10个城市的主要商圈广场、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等进行落地推广,输出四川造、川酒、川茶、川菜美食,扩大四川影响力。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终端厂商、网络设备商、电信运营商、内容制作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通力协作。在今年6月公布的首批公共大屏接入候选名单及8K LED显示屏制作商的名单中,国内LED显示屏供应厂商雷曼光电入选其中。雷曼光电董事长李漫铁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公司作为超高清视频解决方案提供商,可以通过“软件+硬件+内容”的一站式服务为百城千屏活动提供支撑。据了解,雷曼光电参与建设了中国超高清数字纪实影像馆8K COB超高清显示屏等多个超高清显示屏项目,并且通过2021年8K春晚直播、首届WUVIC超高清电竞大赛直播等8K直播活动,让普通民众有机会感受沉浸真实的8K视效,收获优质的超高清视觉体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在本次“百城千屏”活动中,总台负责开展8K超高清内容播出试验,提供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及其它优质8K直播内容,提供8K技术标准咨询和技术支撑服务。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总台还将首次采用8K超高清数字转播技术,通过总台8K超高清电视频道和“百城千屏”项目,为大众提供8K超高清冬奥观赛体验,实现“科技冬奥·8K看奥运”的目标。“通过8K超高清‘百城千屏’落地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优秀8K内容推广和播出,进一步繁荣文化产业市场,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能够充分发挥文化宣传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公共区域大屏播出运营,可以带动企业加大研发和制作投入,带动高质量、创新发展,加速推动超高清视频在多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该负责人说。未来,随着“百城千屏”活动的推动,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将得到提升;同时,观众们也可以在全国各大城市的重要商圈、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网红地标、文化场馆等地享受超高清大屏所带来的视觉盛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越表示,作为五大战略新兴产业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需要大家协同创新、开放共享,促进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发展。
超高清:六部门百城千屏推广,冬奥会全程4K直播关注原因:中线,工信部、中宣部、交通部等六部门决定开展“百城千屏”超高清视频落地推广活动,促进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1、事件驱动:“百城千屏”推广内容:在2021年10月—2023年6月,支持产业基础较好、有意向的城市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活动模式。鼓励在城市重要商圈、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网红地标、文化场馆等地改造或新设超高清大屏。鼓励终端厂商、网络设备商、电信运营商、内容制作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活动开展提供产业支撑。2、北京冬奥会超高清直播10月1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消息,央视总台奥林匹克频道即将开播上线,以CCTV16为呼号。这个全新开播的频道,将是全球首个24小时上星播出的4K超高清体育频道。按照此前计划,北京将实现2022年冬奥会4K全程直播、8K实验直播。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的相关信息,7月21日,中央广电总台8K/4K冬奥会转播系统相关设备已经开始招标。3、超高清视频(UHD)是新一代视频具有4K(3840*2160像素)或8K(7680*4320像素)分辨率,符合高帧率、高位深、广色域、高动态范围等技术要求。仅参照4K分辨率,就是视频常见1080P高清画面分辨率的4倍;高帧率将提升视频图像的流畅度,使人眼感受更加舒适;高色深和广色域能够显示出更加丰富的颜色变化,使得画面更加贴近自然色;超高清视频将会给消费者带来颠覆性的视觉体验,提高浸入性和真实感。4、我国发展超高清的意义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加快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能够直接带动制播设备、终端产品、显示面板、芯片等产业链整体换代,促进数字技术创新突破,拉动“双千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内容繁荣和应用创新,形成万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对于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5、超高清产业链(1)主要分为设备层、服务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设备层主要提供硬件设备的生产制造,包括视频生产、网络传输及终端应用设备生产;服务层主要为超高清视频平台提供服务;应用层主要指超高清视频与各行业应用场景相融合形成的新业态,包括智能家居、医疗健康、智慧交通等。按照TOP50企业分布情况来看,我国超高清视频行业头部企业集中于广东和北京,50家企业中分别有17家和14家位于广东和北京,合计占比超过60%。(2)核心元器件供应商有豪威科技、兆易创新、京东方等;核心设备供应商包括海康威视、大华、中国移动、海信视像、银河电子等;服务与应用层企业则包括网宿科技、阿里云、达华智能、视源股份、4K花园、华为、京东方等(信达证券)。6、超高清政策扶持,市场空间广阔2020年,我国超高清视频的生产、网络传输、终端呈现、核心元器件、视频服务等环节直接的销售收入超过了8500亿元,带动垂直行业硬件销售和应用规模超过了9300亿元,总规模达到了1.8万亿元。根据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预计2022年,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7、5G快速发展为超高清视频行业赋能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5G的快速发展期,工信部预计,到2023年,我国5G个人用户普及率将超40%,用户数超过5.6亿。5G具有大流量、高速率、低时延的特点,符合超高清视频对数据传输的需求,5G能够提供更快速地上网体验,为超高清视频提供流畅的传输,满足对视频传送安全性的保障。5G+超高清视频,能够丰富业务场景,随着4/8K在教育、医疗、家居、广播等领域应用的快速推进,超高清视频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8、阿里云助力助力广电“5G+超高清”持续升级10月19日阿里云栖大会上,阿里将发布最新的开发平台和业务场景,还构建了全新的智能媒体中台,帮助一站式超高清制播能力。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阿里就基于OBSCloud技术在转码、剪辑、处理等环节实现全面数字化,使现场工作人员减少27%,避免占地较大的传输、存储设备,缩小场地面积25%。伴随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预计在线超高清直播等将迎来新一轮产业加速推进。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部署,围绕《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育人方式和教研模式等重要任务,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针对基础教育阶段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现实需求,在各地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现就进一步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以下简称“三个课堂”)应用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推动课堂革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育人方式转变,支撑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二)应用模式 “专递课堂”强调专门性,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名师课堂”强调共享性,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主要针对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迫切需求,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三)总体目标 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持续优化,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有效弥合,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统筹规划和落地实施,推动应用普及 各省级教育部门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省级统筹规划、区域整体推进、学校按需使用的原则,制定分级分层、相互协调的“三个课堂”总体推进计划,有组织地推进“三个课堂”实施。各市县教育部门要根据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结合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制定“三个课堂”应用实施方案,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系统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加强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并向全方位育人拓展,制定“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实施细则,使教学教研活动有章可循。鼓励特色发展,不同区域和学校要因地制宜、创新路径、分类推进,形成区域内、区域间“三个课堂”应用的新形态。 (二)健全运行机制和考核激励,激发应用活力 健全组织运行机制,把“三个课堂”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与调度,明确不同应用模式下输出端与接收端的工作要求和操作规程;科学确定输出端的辐射范围,合理控制接收端的数量;加强输出端和接收端的线下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推广“中心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鼓励组建实体机构以“联校网教”的方式集中开展“三个课堂”应用实践。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统筹优化本地教师队伍结构,合理配备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师;把教师在“三个课堂”中承担的教学和教研任务纳入工作量计算,并在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积极引导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公益机构、志愿者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共建共用、共享共赢的“三个课堂”应用生态。创新建设运维机制,鼓励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专业化的运维服务体系。 (三)强化教师研训和教研支撑,增强应用能力 结合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发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种子”教师和培训者开展“三个课堂”相关培训的能力,加强国培、省培、市县培训项目有效衔接,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员培训,重点解决在线授课、网络教研、操作实践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教师“三个课堂”应用的基础能力。采取整校推进方式,加强对校长、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的业务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素养,提高“三个课堂”的应用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中小学校优秀教师、省市县教研团队、高校学科教学专家等多方联动的“三个课堂”应用能力研训队伍。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新兴技术为支撑,推进“三个课堂”应用校本研修。通过开展教学比赛、出版案例集、召开现场会、举办应用展示活动等方式,宣传推广“三个课堂”应用的先进经验。 (四)优化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改善应用条件 统筹多方资源,全力补齐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在“三个课堂”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等方面的短板。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选用性能适切且成本优惠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和设施。鼓励充分利用现有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通教室,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对“三个课堂”的基础支撑作用,增强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能力,广泛开展直播式、录播式、植入式、观摩式等多样化应用。加强“三个课堂”与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融合,依托网络学习空间拓展资源共享、教学支持、学习交互、学情分析和决策评估等服务。综合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不断增强“三个课堂”的智能化、共享性、互动性。 (五)开展质量监测和效果评估,提升应用效能 加强对“三个课堂”的统筹管理,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安排、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质量监测、评价反馈的闭环系统,确保“三个课堂”教学质量。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采用网络巡课、教学实录等方式,通过对“三个课堂”应用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实现对“三个课堂”应用效果的动态监管,辅助科学决策、支撑精细管理、促进精准教学。建立“三个课堂”应用进展信息报送和发布制度,及时掌握和通报工作进展与应用成效。结合对地方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以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工作,构建“三个课堂”应用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制定评估办法,定期开展测评并发布评估报告,促进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常态化、实时化、数据化,提升“三个课堂”应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级教育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教育部负责制定“三个课堂”应用的宏观政策和标准规范,加强工作指导。各省级教育部门要明确统筹“三个课堂”应用的职能部门,开展多部门协同联动,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组织制定实施和考核办法,为“三个课堂”应用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各市县和学校是应用主体,负责对“三个课堂”运行环境和应用服务等进行维护管理,保障“三个课堂”稳定运行、迭代升级和有效使用。教研、师训、电教、信息、装备等相关业务部门应从教研指导、教师培训、技术支撑、运行维护、咨询服务等方面,保障“三个课堂”的常态化应用。 (二)经费保障 中央财政在相关项目中加大对地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开展“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引导地方加强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的经费投入,制定“三个课堂”输出端学校和教师激励政策,为设备采购、购买服务、资源配置、教师培训、教学应用、考核激励等提供经费支持,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统筹考虑“三个课堂”建设经费、运维经费、应用经费和培训经费的合理比例,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三个课堂”建设,提供高质量的运维和支持服务。 (三)安全保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与文件要求,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制度和个人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探索建立应用软件安全评估机制、数据分级保障机制、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三个课堂”网络安全责任。各级教育部门应要求“三个课堂”相关服务提供方,规范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定期排查网络安全隐患。加强对“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相关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维护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教育部2020年3月3日转载教育部新闻网